中药趣谈II - 封面
序言
中医药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金石鳞介等自然之物,不单成为中药材资源的宝库,更蕴酿了中国文化的诗词歌赋,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等等诗句,传唱千年。
在香港,成行成市的药材铺、街头巷尾的凉茶铺、郊游时欣赏的花草树木及家家户户的老火汤,中医药文化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但中医药知识通常给人古老深奥、艰涩难明的印象,为了向普罗大众推广中医药的知识,卫生署特别汇聚了中药专家制作《中药趣谈》系列,以趣谈的方式,透过诗词典故切入主题,融合每味中药的来源习性、性味药效、医典古方、现代研究或用药注意等,再配以精美的图片,汇集成册,呈现给大家。
我们衷心希望这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趣味盎然的中药小册子,能增进您对中医药的了解,让中医药提升大家的健康生活素质。
卫生署署长
陈汉仪医生
2013年2月
目录
1 萹蓄与射干P.1-2
2 红豆种种P.3-6
3 火麻仁P.7-8
4 何首乌P.9-10
5 川乌、附子与草乌P.11-14
6
山茱萸与吴茱萸P.15-16
7 枣类知多少P.17-20
8 菟丝子P.21-22
9 南瓜P.23-24
10 薜荔P.25-26
11 闹羊花与洋金花
P.27-28
12 钩吻 P.29-30
13 麝香 P.31-32
14 砒霜 P.33-34
萹蓄与射干
萹蓄为蓼科植物萹蓄的地上部分,射干为鸢尾科植物射干的根茎,但香港药材市场曾发现萹蓄与射干有混淆的情况。市售的萹蓄多数为腋花蓼(小萹蓄),其次为射干,再次为萹蓄,偶有以瞿麦作萹蓄者。市售的射干有用其根茎者,也有用射干苗(射干的地上茎叶)者。这种情况还需追本溯源,加以厘正。
萹蓄是一种古老中药,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主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后来《本草经集注》称萹蓄:「处处有之,布地生,节间花白,叶细绿,人亦乎为扁竹。」因其「叶细绿」如竹叶,故别称为「扁竹」。
射干也是一种古老中药,《神农本草经》称其主治喉痹咽痛。明代《本草纲目》称射干:「其叶丛生,横铺一面,如鸟翅及扇之状……俗呼扁竹,谓其叶扁生而根如竹也。」这里是说射干的根如竹,而叶扁生,故别称为「扁竹」。
可见,萹蓄以其叶似竹,射干根似竹,都有「扁竹」的别名,同名异物,容易混淆。
萹蓄与射干在植物的科属种以及功能主治方面都截然不同,不可混为一谈!由此可见,中药在千百年使用的历史过程中,在不同的地域发生名称、读音、用药部位或习惯用药等方面的混淆,不得不辨。所以中药材应正本清源,才可安全使用。
清代岭南地方本草《生草药性备要》,对岭南地区的用药影响很大。该书记载「扁蓄头」有两种:「黄者入药用,一名较剪花,以上有载,但扁头,如姜花。」「较剪花,味腥,性寒,有小毒。一名黄花扁蓄。」其实,这里所说的「扁蓄头」是射干的根头,「较剪花」(黄花扁蓄)就是射干带花的地上部份。
在粤语中萹蓄(cu)与扁竹(zu)读音相近,于是便有了岭南地区以射干作萹蓄的误用。
至于偶有以瞿麦用作萹蓄者,恐与宋代的《图经本草》「萹蓄,苗似瞿麦」的记载有一定关系。
红豆种种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一诗,让红豆成了多情的信物。但你可知道,有多少植物假「红豆」之名?
赤豆
赤豆别名红豆,为豆科一年生直立草本,小叶阔卵形,荚果扁圆筒状,种子矩圆形,种脐平而不突起,中央也不凹陷。赤豆除了直接煮食外,是做食品用豆沙的主要原料。它作为食材被制成各式美味佳肴,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高营养杂粮。
赤小豆
赤小豆也有红豆的别名,却为一年生半攀援草本,小叶披针形,荚果线状扁圆柱形,种子暗紫色,米粒状长圆形,种脐突起,中央凹陷。赤小豆具有利水消肿、退黄、清热解毒和消痈的作用。赤小豆配伍赤茯苓,可用于湿热蕴结、小便不利、尿血、下肢浮肿或泻痢;配伍当归,可用于湿热便血、尿血;配伍连翘,可治湿热黄疸;赤小豆煮鲤鱼汤,可治脚气及腹水肿。
因赤小豆的利尿和消肿功效比赤豆强些,所以中医入药多用赤小豆;而赤豆淀粉含量较高,蒸后呈粉沙性,且有独特的香气,故多供食用。
宋代诗人苏轼的红豆诗:「绿畦过骤雨,细束小虹霓。锦带千条结,银刀一寸齐。贫家随饭熟,饷客借糕题。五色南山青,几成桃李溪。」写的就是赤小豆。
相思豆
另外,被赋予浪漫色彩的相思豆,也称红豆,正名则为相思子,是豆科的一种缠绕藤本,种子椭圆形,上部2/3鲜红色,下部1/3为黑色。但须注意,相思子有毒,所含毒蛋白对黏膜强烈刺激,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皮肤青紫,最后出现溶血、血尿,因循环衰竭和呼吸性窒息而死亡。中医用作涌吐、杀虫之药,通常只可外用,不宜内服。新近发现相思子的毒蛋白对皮肤癌有抑制作用,也是中医「以毒攻毒」原理的应用。
海红豆
《本草纲目》木部35卷「相思子」释名:相思之豆「或云即海红豆之类」。海红豆的药性微苦、辛,微寒,有小毒,具有疏风清热、燥湿止痒及润肤养颜的功效,主治面部黑斑、痤疮、皶鼻等。
那么「相思」一诗中的红豆究竟是何种? 据考证,多数倾向认为所指是一种树,叫海红豆,而不是赤豆、赤小豆、相思豆之类的草本藤本。因为海红豆不仅生于古南粤国,而且它红而发亮,从不褪色,像一粒心形的红宝石。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的红色是由边缘向内部逐步加深的,最里面特别艳红的部分又呈心形,真是心心相印,不愧为爱情和友谊的象征及信物,现有多种海红豆饰品应市。
火麻仁
火麻仁为桑科植物大麻的种仁,是中医常用的润燥滑肠药。广东凉茶「火麻仁糊」能缓解便秘,就是将火麻仁和芝麻用慢火炒到金黄色后,放入搅拌机,加水打成糊状,用纱布滤渣,加糖调味后,煮滚即成。又如东汉《伤寒论》中的「麻子仁丸」,就是以火麻仁为君药,配以杏仁等药合用,润肠通便,沿用至今。
火麻仁榨出的油可以食用,它含有一种特殊的氨基酸,可吸收体内多余的脂肪、胆固醇以及毒素,并将其排出体外。
火麻仁的来源植物大麻,在原产地中国已有六千多年的种植历史。大麻茎皮中有大量长而韧的麻纤维,是古老的制衣、制绳和造纸的原料。
一提起大麻,就让人联想到毒品。但原来大麻是一种奇特雌雄异株植物,在全球分布很广,生长在温带的是「普通大麻」,即中药材火麻仁的原植物;而生长在热带的是大麻的一个亚种,特别称为「印度大麻」。
大麻雌株上部的嫩叶、幼嫩果序和毛状体含多种大麻酚类的树脂样物质,主要成份是四氢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有致幻作用。 「普通大麻」含树脂极少,没有人把它的雌株作为毒品使用。 「印度大麻」的雌株则含树脂较多,其嫩叶和幼嫩果序可制成毒品大麻烟,因此被政府禁止种植及使用。可见,同是大麻,不同的地理分布,形态差异不大,但其化学成份差异很大,真可谓大异其趣也。
多年前,海关人员先后在香港的西贡、大屿山附近发现零星的大麻,怀疑为毒品歹徒所为,故试以中药「火麻仁」播种,发现可以发芽生长,引起香港禁毒委员会的重视,曾考虑提出管制中药店出售火麻仁。后经调查,证实为「普通大麻」,并不含有毒成份四氢大麻酚;而香港中医师处方火麻仁润肠通便,凉茶店制售火麻仁糊,已有很久的历史,并未发现类似毒品的不良反应。
何首乌
何首乌是蓼科一种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地下有块状的根,因生长年限、地形或地势的不同,生成形状各异的块根。何首乌的名称有不同的传说,相传唐代农民何田儿三代吃这种东西,使白发变黑,故将这种植物取名「何首乌」。
何首乌确实有治人须发早白的效果。古有以何首乌为主药配伍的「七宝美髯丹」传承至今,现代的许多抗衰老制品和美发护发产品都配有何首乌。现代研究证实,何首乌主要含卵磷脂,卵磷脂是构成神经组织,特别是脑脊髓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能促进血细胞的新生及发育,改善毛发的营养。
坊间有误传「千年人形何首乌,吃了可以成仙」,因此偶见有人形何首乌高价兜售。其实,通常都是芭蕉或薯类雕刻或模具栽培的伪造品,真品何首乌不管外形如何,横切面具云朵状的纹理是鉴别真伪的重要特征,故应当小心分辨,谨防受骗。
至于千年何首乌可成仙一说,可能与何首乌擅长养血补肝,固肾益精有关。历代医家都把何首乌用于治疗须发早白、脱发、早衰、视物昏花等。值得注意的是,中药何首乌有生首乌与制首乌之分。生首乌功能解毒、润肠通便、消痈;制首乌是加黑豆久蒸炮制过的,功能益精血和乌须发。
近年发现长期大量服用何首乌及其制品后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表现肝功能受损的特征,包括黄疸、尿色变深、恶心、呕吐、乏力、虚弱、胃痛、腹痛及食欲减退。若出现以上症状,建议停止服用何首乌,并及时就医。有肝病史或者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要慎用,且不要与其它会损害肝功能的药合用。用药前请咨询医疗专业人员的意见,以确保安全用药。
川乌、附子与草乌
早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就有乌头(即现在的川乌)药用的记载。汉末三国时,蜀国大将关羽在战斗中不幸中箭,因为箭头上涂有乌头膏,当时的名医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其毒就是乌头毒。东汉医圣张仲景着《伤寒论》,书中对附子的运用圆机活法,有二十多个药方含有附子,这些古方沿用至今。
在香港,生川乌、生附子与生草乌均属《中医药条例》附表1的毒性中药,必须由注册中医处方才可配发,而有关川乌、附子或草乌等乌头碱类中药中毒的个案也时有报导。它们究竟是灵丹妙药还是虎狼之品?
川乌、附子与草乌都是古老的传统中药,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及回阳救逆的功效。可分别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诸寒疼痛及跌打损伤。常用处方有「小活络丹」、「四逆汤」等。
川乌、附子
川乌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母根,旁边的子根则加工成为附子,两者是同一植物不同的药用部位,以四川江油为道地产区。
药理研究表明,川乌具有强心、抗心肌损伤、抗炎、镇痛等作用;附子有致心律失常和抗心律失常、升血压和降血压的双向调节作用,以及抗炎、镇痛、抗肿瘤和局部麻醉的作用。
草乌
草乌的来源比较复杂,《中国药典》规定使用北乌头的块根,但中国西南部一些地方习惯用野生乌头或瓜叶乌头等几种野生乌头类植物的块根。
川乌、附子与草乌等乌头属植物的主要毒性成分为乌头类生物碱,如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等。故这些药材未经炮制的生品毒性很大,只可供外用,若处方内服,多用经过炮制的制川乌、制附子或制草乌。这是因为在炮制过程中,毒性很强的双酯型乌头碱,被水解为毒性较小的单酯生物碱,从而降低毒性。
附子、川乌与草乌主要中毒症状包括口舌、四肢及全身麻痹、头晕、心悸、呕吐、腹痛、腹泻、心律紊乱及血压下降、昏迷等,最终可因心脏麻痹而死亡。
最常见的中毒原因是炮制不当、用量过大、煎熬时间不够、与酒同服或体质敏感等。所以,中医师应对症下药,严格控制药量,详细解释煎服方法;病人则应谨遵医嘱,以策安全。另外,曾发现某些乌头类植物含毒性更大的滇乌碱,在采收时被不慎混入其他药材之中,从而导致中毒。因此,药材从采收到使用的全过程,都须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川乌、附子与草乌用药注意事项:
.生川乌、生附子与生草乌必须由注册中医处方才可配发。
.生品有大毒,只宜研末调敷外用,炮制后方可内服。
.黑顺片及白附片可直接入药,制品内服药量宜轻(建议参考药典用量),入汤剂要先煎及久煎。
.不宜与贝母类、瓜蒌类、半夏、天花粉、白及、白蔹等同用。
.浸酒或酒煎服易致中毒,应慎用。
.孕妇、阴虚阳盛及热证疼痛者禁服。
.服药后若出现麻痹、头晕、心悸、呕吐、腹痛等不良反应,应立即求医。
山茱萸与吴茱萸
唐朝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脍炙人口,引起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你可知道诗中的茱萸到底是何物?
茱萸有山茱萸和吴茱萸之分,二者在植物来源、性味和功能上相去甚远,作为药用,两者均始载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
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具酸甘之味,功能补益肝肾,涩精固脱。山茱萸配伍桑螵蛸和山药,可治老人尿频;若配伍黄芪、党参和五味子,可治阳虚所致的自汗。
吴茱萸属芸香科,具芳香辛烈之气,功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吴茱萸配伍黄连,可清肝和胃;配党参,可温中补气;配五味子,可温敛固涩;配当归,可温经止痛。
吴茱萸芳香浓烈、幽深飘远,作为祭祀和佩戴用的历史则更加久远。远在周代以茱萸为祭祀之物;汉朝是将茱萸切碎装在香袋里佩戴;晋朝之后,则重阳登高瞻远,畅饮菊花酒,身插茱萸,芳香泌扉,还可驱邪避恶,那时就称茱萸。据唐代《本草拾遗》记载:「茱萸南北总有,入药以吴地者为好,所以有吴之名也。」故吴茱萸之名应是后来的事。由此看来,王维诗中的茱萸应为吴茱萸。
山茱萸没有香浓的气味,但其俏黄的花儿使人过目不忘。每年三四月间,酷似腊梅的花朵绽放出万点金黄;在九、十月间,山茱萸鲜红的果实缀挂枝头,点染霜天,煞是可观。所以也有人认为王维诗中所提到的茱萸是指山茱萸。
枣类知多少
大枣
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原产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已有记载。大枣药食两用,药用大枣主要是山西大枣(稍长形)和河南大枣(稍短圆形)。
大枣作为药用,药性甘、温,具有补脾胃、益气血、安心神、调理气血及缓和药性的功能,可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心悸失眠等。大枣配伍生姜,可散寒解表;配伍浮小麦,可止汗;配伍甘草,可补益调和。
大枣作为食用,自古就是「五果」(桃、李、梅、杏和枣)之一,全国目前已知的700余个枣品种中,主要有泗洪大枣(果大如蛋、肉质酥脆和甘甜核小)、金丝小枣(个小而味甜)和冬枣(大圆香脆的晚熟鲜果)。大枣还有许多制品,如乌枣(经水煮、窑熏、阴干的大枣)、蜜枣(以蜜糖浸制或再加阿胶的大枣)和酒枣(在酒中打滚,再放入坛中密封半年以上的大枣)。
酸枣
又名山枣,是与大枣同科的另一野生种。酸枣的果实酸而微涩,核大肉少,一般不作食用;其种子可药用,称为「酸枣仁」,有镇静安神作用。
青枣
青枣是鼠李科植物毛叶枣的果实,具苹果、梨和枣的风味,有「热带小苹果」的美誉。青枣营养丰富,能益胃生津及养颜美容。南枣就是由青枣经煮、焙、晒等工序精制而成的,尤以乌黑发亮、花纹细密、肉肥厚细腻和味甜的浙江义乌南枣最为地道。
沙枣
胡颓子科植物沙枣的果实,它分布在中国西北各省区,是能在沙漠和荒原上生存的耐旱树种。沙枣果实长圆状椭圆形,直径约1厘米,果肉粉质,果皮早期银白色,后期鳞片脱落,呈黄褐色或红褐色。
沙枣具有养肝益肾,健脾调经的功能。用于治疗肝虚目眩、肾虚腰痛、脾虚腹泻和消化不良,以及妇女带下病和月经不调。将沙枣煮沸后加入适量蜂蜜调服,可健脾润肺。
拐枣
鼠李科植物枳椇的肉质果梗。枳椇的果实为圆珠形,果皮薄,内有1-2粒红棕色光亮的种子;果梗拐曲,肉质,成熟后红褐色,味甜,可生食或酿酒。
种子入药称「枳椇子」,有补益生津、保肝解酒、止渴除烦及通利二便的功效。用它来泡酒服,还能舒筋络和祛风湿。
其他「枣类」
名称 | 来源 | 功效与用法 |
---|---|---|
广枣 |
是漆树科乔木植物南酸枣的成熟果实。果肉味酸和具黏液质。核近卵形,顶端有5个明显的小孔。 |
干果可以药食两用,具有行气活血和养心安神功能。广枣亦是蒙古族习用药材,蒙古族的验方「七味广枣丸」就是以它为主要成分,用于治疗胸闷疼痛、心悸气短、心神不安和失眠健忘。 |
黑枣 |
又名软枣,为柿树科乔木君迁子的果实。其果实成熟后由红色变为紫黑色,干果为黑色。 |
黑枣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果胶,可以帮助消化和通便,以及清热止渴。 |
椰枣 |
是棕榈科植物枣椰树的果实,又名海枣,呈长椭圆形,原产北非的沙漠绿洲或波斯湾周围地区。 |
作为主要食品,可鲜食或作蜜饯。伊拉克是世界上种植枣椰树最多的国家之一。 |
菟丝子
古代北齐时的谢朓写了咏菟丝诗:「轻丝既难理,细缕竟无织。烂漫已万条,连绵复一色。安根不可知,萦心终不测。所贵能卷舒,伊用蓬生直。」此诗生动地描述了菟丝子有趣的生活习性。
菟丝子是旋花科一年生缠绕性寄生草本,菟丝子药材的来源除菟丝子外,尚有南方菟丝子的种子,同等药用。根据药典记载,菟丝子功能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外用消风祛斑。用于肝肾不足、阳痿遗精、腰膝酸痛、遗尿尿频、胎动不安、目昏耳鸣、脾肾虚泻,外治白癜风。例如古方「五子衍宗丸」以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及盐车前子组成,达到补肾益精的功效。
现代研究显示,菟丝子是通过延长细胞生存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代谢及应激能力而达到抗衰延年作用;菟丝子也可促进生殖细胞的活性、防治心血管疾病及具有保肝明目等作用。
菟丝子的种子无胚根,只有胚茎,如将种子浸入沸水,即可看到旋卷的丝状胚茎从破皮的种子吐出,俗称「吐丝」,由于这种现象很特别,可以把「吐丝」 作为中药菟丝子的鉴别方法。
菟丝子的种子发芽时,旋卷的胚茎借着胚乳的营养迅速生长,幼茎即作旋转运动,以寻找近旁的植物,一但接触到某种植物,它就迅速缠绕其上,在接触处形成吸根,刺入寄主植物的组织,吸取寄主的养分和水分,并向四周扩大蔓延,甚至在寄主植物顶端形成蓬盖,既遮盖了阳光,又吸收其营养,对寄主植物形成致命的威胁。菟丝子自己却长得十分繁茂,很快开花结果,果实成熟时爆裂,弹射出许多小球形的种子,严冬时茎藤枯萎,结束一年的生命周期。弹射出的种子又会在适当时候发芽生长,开始更多新一代的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菟丝子本身无毒性,但它若寄生在有毒的植物(例如马桑树)上,则可能因吸收毒性成分(例如马桑毒素),而导致服用后产生与寄主有关的中毒现象。所以登山或郊游时,切勿随意采摘植物,以免中毒。
南瓜
南瓜是葫芦科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各个部份都有药用,亦可药食两用。南瓜具有补中益气的功能,但也不宜多食,以免引起腹胀不适;南瓜瓤能解毒敛疮,捣烂敷患部,可治疗烫伤;南瓜叶能清热、解暑;南瓜花能清湿热消肿毒、治黄疸及痢疾;南瓜卷须能温经、止痛;南瓜根能利湿热、通乳汁;南瓜蒂能解毒、利水、安胎,治疗疮疡、水肿及胎动不安;南瓜茎(藤)能清肺虚热、平肝和胃;南瓜子可驱蛲虫和绛虫等体内的寄生虫,也可治疗产后手足浮肿及通乳。
南瓜子是中医处方常用药物之一,例如:南瓜子配伍槟榔,可杀虫、行气消积;配伍茯苓,可健脾除湿、利中带补;配莱菔子,可顺气化痰、平咳喘、消食积;配伍桑白皮,可泻肺火、润肺燥、平肺止嗽;配伍鸡内金,可健脾和胃、驱虫,攻补兼施。
现代研究证明,南瓜营养丰富,富含南瓜多糖、维生素、氨基酸、抗坏血酸、β-胡萝卜素及丰富的微量元素等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糖尿病一般由于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南瓜所含的微量元素锌、锰和铬具有改善胰岛素的功能,促进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可辅助降血糖。同时南瓜亦可降血压和降血脂,中年男性常吃炒南瓜子,还可预防前列腺肥大。
南瓜大致分为三大类,中国南瓜,原产地亚洲南部;美国南瓜,原产地中南美洲;印度南瓜,原产地则在非洲。南瓜品种繁多,故果实大小、形状及颜色也各异其趣。最大的南瓜重达数百公斤,最小的南瓜只有乒乓球大小。
中国江南有「八月半吃南瓜」的风俗,就是中秋节吃老南瓜烧糯米饭。南瓜在西方的万圣节常被刻成灯笼,在里面点上蜡烛,鬼影幢幢,称为「杰克南瓜灯」。
薜荔
薜荔是桑科一种有趣的攀援植物,它的营养枝上长出许多攀援根,很容易地攀援在石头、墙壁或树上生长,它的茎、叶、花和果可作药食之用,以下为大家逐一介绍:
薜荔的茎与叶络石而生,故称「薜荔络石藤」。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及解毒消肿的功能;主治风湿痹痛、水肿、咽喉肿痛、痈疮肿毒等。
薜荔馒头状的花序托去除种子后,可作通乳药,称为「 广东王不留行壳 」,它是广东及香港等地的习惯用药,虽然与正品「王不留行」行血通经、下乳及消肿的功效相似,但「王不留行」的原植物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成熟种子,两药来源相去甚远,应区别使用。
薜荔的成熟果实含一种能够溶于水的果胶,溶水后形成半透明的凝胶,因此人们将薜荔种子制成清凉饮料。爱玉子为薜荔的变种,种子的果胶更为丰富,是台湾特产「爱玉冻」的原料。
薜荔与榕小蜂相依为命的秘密:
薜荔的花和无花果一样是隐头花序,许多的小花聚生在内陷的花序托内。薜荔为了延续和扩大种群,请榕小蜂专门为它传粉,在馒头状的花序托开口处,设立了旋转式的通道,只有榕小蜂能够识别这个秘密通道而进入。雄花序托内设有瘿花,专门为榕小蜂提供产卵场所,并代为孵化。孵出的榕小蜂飞出时,会将成熟的花粉传播出去。这是一种植物和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建立的共生关系。薜荔在香港也有野生分布,你观察过它奇特的生活习性吗?
闹羊花与洋金花
闹羊花是杜鹃花科的木本植物羊踯躅的花,有大毒,可用于祛风除湿;而洋金花是茄科草本植物白花曼陀罗的花,也有大毒,可用于平喘解痉。它们都是香港《中医药条例》附表1规管的毒性中药,怎么会发生混淆呢?
这还须从用药历史的考证入手。闹羊花原名羊踯躅,始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主治温疟、恶毒和诸痹。 《本草经集注》称「花似鹿葱,羊误食其叶,踯躅而死,故以为名。」此后,《蜀本草》进一步指出:羊踯躅「树高二尺,叶似桃叶。」所述树高二尺,叶似桃叶,花似鹿葱(萱草)的闹羊花与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相符。
洋金花原名曼陀罗花,《本草纲目》称:「叶如茄叶,八月开白花,凡六瓣,状如牵牛花而大,攒花中折,骈叶外包,而朝开夜合,结实圆而有丁拐,中有小子。……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其苦也。」所述可作麻醉药的曼陀罗花即是茄科植物白花曼陀罗的花。
洋金花在香港也曾误称为「闹羊花」,可能与《生草药性备要》称白花曼陀罗为「大闹杨花」有关,书中记载:大闹杨花「食能杀人、迷闷人,少服止痛、通关利窍、去头风,……花形如喇叭,其子如茄,周身簕钉。」所述大闹杨花显然是指曼陀罗花,即洋金花。这种同名异物的情况容易混淆,造成药材市场上误以洋金花当作闹羊花使用,必须正本清源,迅速纠正。
药材市场偶见将有毒的洋金花误作无毒的凌霄花者,这是因为两者的干品外形十分相似,不仔细鉴别容易混淆。中药商在批发或零售中药材时要具备专业知识,小心分辨。市民郊游远足时,切勿随便采摘野花,更不可食用这些山野植物,以免中毒!
钩吻
钩吻又名断肠草,是马钱科一种藤本植物。钩吻全株有大毒,有认为是第一大毒的中药。传说古代「尝百草」的神农,最后就是尝到钩吻而中毒死亡的。
钩吻的名称自古以来十分混乱,《神农本草经》正名钩吻,陶弘景解释是「言其入口则钩人喉吻。或言吻作挽字,牵挽人肠而绝之。」中毒时有剧烈的肠绞痛和肠断裂的感觉,故又名断肠草。但自《神农本草经》始有「野葛」的别名,易与豆科的野葛发生混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有木诗曰:「有木香苒苒,山头生一蕟。主人不知名,移种近轩闼。爱其有芳味,因以调麹糵。前后曾饮者,十人无一活。岂徒悔封植,兼亦误采掇。试问识药人,始知名野葛。」「前后曾饮者,十人无一活」,多么惨痛的教训!
据查证,「葛」应为「猲」,古时猲是指大的狼。钩吻别称野猲,是指其毒性猛烈。钩吻中毒可出现眩晕、言语含糊、肌肉弛缓无力、吞咽困难、睑下垂、瞳孔散大、口腔、咽喉灼痛、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香港曾发生市民在郊外采摘玉叶金花作凉茶,却误将有毒的钩吻误当无毒的玉叶金花,服用后发生中毒事故。玉叶金花为茜草科植物,开花时,有一花萼扩大成白色叶状,花黄色,它可治疗感冒、扁桃腺炎、肠炎和蛇咬。而钩吻花黄色、五瓣裂和微香,为有毒植物,外用治疗顽癣和疮毒,严禁内服。这两种草药的花朵均是五瓣裂的黄花,但玉叶金花的花朵较小,花心紧闭,旁边有一至三枚白色萼片;钩吻则花朵较大,花心敞开,应注意区别。
另外,由于钩吻在岭南地区分布广泛,也可能和桑科的五指毛桃同地生长,又因两者根的外形略似,采挖五指毛桃根时,如不小心,有可能混入有毒的钩吻根,故偶有五指毛桃煲汤发生钩吻碱中毒的个案。五指毛桃根皮有丝状纤维,无环裂纹;钩吻根皮无丝状纤维,有环裂纹,可以区别。
可见,市民购买和使用任何中药前都应先请教中医师,并按中医师指示服用。市民亦不应随便采挖山边植物服用,以免中毒。
麝香
麝香是名贵的中药,它源自雄性的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阴部香囊的分泌物。每年秋后,雄麝大量分泌麝香,浓烈的香气飘散于山野,吸引雌麝闻香而至。
《神农本草经》将麝香列为上品,认为它「味辛温,主辟恶气」。麝香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及散瘀止痛的功效,是治疗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等神志昏迷的要药,例如:「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紫雪丹」等中成药,就是以麝香配伍制成的清热开窍药;又如「苏合香丸」,就是以麝香配伍袪寒药制成的温通开窍药。
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大剂量镇静及小剂量兴奋的双向调节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则有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强心及抗凝血的作用,同时,也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
麝香的常规用量为0.03至0.1克,多入丸散用,或适量外用。但因有活血通经等兴奋子宫的功效,故孕妇禁用,以防止流产。
麝香是棕色及暗棕色颗粒状物质,香极而臭,只有经高度稀释之后,才会发出特有的香气,成为天然的高级香料定香剂,使香气变得更柔和、圆熟和持久。
麝香是一种十分稀缺的天然资源。在香港,麝香受《保护濒危动植物物种条例》管制。国家也已禁止猎麝取香,代之以圈养林麝人工活体取香。人工合成的麝香酮产量有限,价格高昂,而且不能全面代替天然麝香。
养麝取香,早在唐代的《酉阳杂俎》已有记载:「唐天宝初,虞人尝获一水麝,诏养于囿中,每取以针刺其脐,捻以真雄黄,则其创复合。」是说唐代天宝初年,猎人曾捕获一麝,圈养取香,以针刺其脐(指香囊),取香后以雄黄消毒,后囊孔复合。此与现代的养麝取香法大体相同。
麝香的类似品,如仓鼠科动物的雄性麝鼠产生的类似麝香的分泌物,即麝鼠香;另有灵猫科动物雄性大灵猫香腺囊中的分泌物,称灵猫香。
砒霜
砒霜是天然矿物砒石(红砒石或白砒石)经升华炼制而成的粉霜状的加工制品,主要化学成份是三氧化二砷(As2O3< /sub>)。
砒霜有剧毒,是香港《中医药条例》附表1列明的毒性中药,必须由注册中医师处方才可获配发。同时,持牌的中药材零售商在配发这类毒性中药时,也会记录该处方的有关资料,以策安全。
砒霜因毒性极强,内服要非常谨慎,体虚者及孕妇忌服。成人口服三氧化二砷5-50毫克就会中毒(对体质敏感者口服1毫克即可中毒), 70-180毫克可致死亡。砒霜的中毒症状包括以下两种:
(1)急性中毒:中枢神经症状表现为头痛、眩晕、烦躁不安、意识模糊、惊厥等;血管舒缩中枢及周围毛细血管麻痹,可出现「七窍流血」,或肝、肾功能衰竭和呼吸中枢麻痹;消化道症状表现为口渴、咽喉有烧灼感、剧烈呕吐、腹痛及腹泻,出现脱水症状,导致休克,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2)慢性中毒:因长期少量摄入砒霜,主要表现食欲不振,多发性神经炎,如麻木、痛觉敏感、如针刺样、视神经受损、肌肉萎缩、四肢无力、毛发脱落。手心和脚底皮肤加厚,皮疹,少数可发生剥落性皮炎,皮肤色素沉着。肝肾损害或引致皮肤癌和内脏肿瘤等。
砒霜是毒药,但使用得当又是一种很好的治疗药物。砒霜具有蚀疮去腐、祛痰截疟等功效。主治寒痰哮喘、疟疾、痢疾、痔疮、癣疮、痈疽恶疮等。若配明矾、雄黄和乳香为细末,可治疔疮及枯痔等,如其制剂「三品一条枪」。 17世纪英国用砷的多种化合物来制造防腐剂。 19世纪用以治梅毒及其他螺旋菌感染,直到20世纪中期才被青霉素所代替。
上世纪70年代起,用砒霜的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特别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而有关的科研工作也不断深入,从临床治疗方案研究、分子机制的药理学研究,以及对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等;并进一步发现三氧化二砷同样也可以应用到相关的肠癌等多种癌肿。目前国际白血病诊疗标准将三氧化二砷列为复发治疗的首选药物。用砒霜治白血病是应用中医「以毒攻毒」治疗原则,结合现代科研技术,所取得的中医药创新成就!
由于砒霜的毒性大,为粉状物、无味、易溶于水及隐蔽性强,古今中外常有砒霜毒杀的案件发生:如1821年拿破仑死于被流放的圣赫勒拿岛,有传拿破仑死前有失眠、虚弱腿肿、脱发、痉挛和一直口渴的症状,后来科学家们从他身上检验出砷,有认为是死于慢性砒霜中毒;而现代检测技术已为百年疑案「 1908年光绪皇帝之死」解谜—证实他是被砒霜毒死的;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也赋予砒霜神秘的色彩,谓其可杀人于无形。
更多中医药健康资讯
卫生署中医药规管办公室网页
http://www.cmro.gov.hk/
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网页
http://www.cmchk.org.hk/
卫生署中医药规管办公室
本书图片(除非特别注明)均由卫生署中医药规管办公室拥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翻印或转载。
本书所提供的资料只供参考之用。虽然编者已力求确保资料准确无误,但编者并不对该等资料的准确性作出任何明示或隐含的保证。香港卫生署中医药规管办公室对于因使用本书内容引致的任何损失、作为或不作为,
或因依据有关资料而得出任何意见,均无须负上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