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中醫藥規管辦公室

番瀉葉

此圖片展示《曾與香港不良事件有關的中藥材參考資料》刊物的第43頁

名稱及來源:番瀉葉為豆科植物狹葉番瀉 Cassia angustifolia Vahl 或尖葉番瀉Cassia acutifolia Delile 的小葉。香港常用品種為狹葉番瀉的小葉。(《中醫藥條例》附表2中藥材)

別名:瀉葉。

性狀

狹葉番瀉 [圖一]
  • 形狀:呈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 長1.5~5cm,寬0.4~2cm,葉端急尖,葉基稍不對稱,全緣。
  • 表面: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面淺黃綠色,無毛或近無毛,葉脈稍隆起。革質。
  • 氣味:氣微弱而特異,味微苦,稍有黏性。
尖葉番瀉
  • 形狀:呈披針形或長卵形,略捲曲,葉端短尖或微突, 葉基不對稱。
  • 表面:葉兩面均有細短毛茸。
  • 氣味:氣微弱而特異,味微苦,稍有黏性。

圖一 - 番瀉葉 (狹葉番瀉)

    (上表面)
  • 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
  • 上表面黃綠色
  • 葉基稍不對稱
    (下表面)
  • 葉端急尖
  • 下表面淺黃綠色,無毛或近無毛
  • 脈稍隆起

此圖片展示《曾與香港不良事件有關的中藥材參考資料》刊物的第44頁

劑量:內服:2~6克,後下,或開水泡服。

功能主治:瀉熱行滯,通便,利水。用於熱結積滯,便秘腹痛,水腫脹滿。

使用注意:

  • 孕婦、婦女經期或哺乳期,以及體虛中寒泄瀉者禁服。
  • 長期連續使用可致依賴性,故治療便秘時應注意。
  • 番瀉葉是較強的導瀉劑,能促使腸蠕動加快,引起直腸內壓急劇增高,且泡水服後,會使水分滯留腸腔。用量過大易致腹痛、噁心或嘔吐,使薄弱的腸壁穿孔。疑有腸梗阻時,應避免使用。
  • 番瀉葉中的豆莢有大毒,用時注意去除。

中毒原因:過量或長期服用,或混有其豆莢。

毒性成分:蒽醌類衍生物對肝臟有毒性作用。

中毒症狀:

    毒性反應
  • 消化系統:噁心,嘔吐或吐出咖啡樣液體,腹脹、腹痛、腹瀉、便血或急性腸梗阻,亦有引起直腸癌穿孔或乙狀結腸穿孔而致死的報道。
  • 神經系統:口唇面部麻木,手指末節麻木腫脹,四肢麻木或抽搐,癲癇樣發作及神志不清。
  • 泌尿系統:尿瀦留、尿頻或尿急等。
  • 心血管系統:血壓升高或下降,亦可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
  • 依賴性:長期服用者可出現戒斷症狀,如焦慮不安、全身疼痛、失眠、瞳孔放大、臉熱潮紅、厭食、體溫上升、呼吸加快、收縮壓升高、體重下降,偶有嘔吐或腹痛等。
  • 其他:盆腔臟器充血,月經期或妊娠期服用易致月經過多或 宮腔出血,亦可致溶血性黃疸。
    過敏反應
  • 全身皮膚出現散在點狀皮疹,瘙癢,伴見寒戰高熱,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中毒處理:立即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