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漢代以前,中醫書籍就有關於肥胖的記載,例如《內經》“ 年五十, 體重,且目不聰明矣” 和《素問‧奇病論》“ 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
、“ 數食甘美而多肥也” 。
此外,《備急千金要方》和《本草綱目》等也有輕身減肥的藥方或食療方法的記載。
中醫認為導致肥胖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 先天遺傳和體質因素,或受一些疾病的影響。
- 平時暴飲暴食,過多進食煎炸油膩食品和甜食。
- 久臥久坐,缺少運動。
- 精神因素的影響。
以上因素主要影響脾胃和腎功能,導致脾腎氣虛,身體中水液和食物的代謝失去平衡,
使身體產生的廢物包括水濕、痰濁、膏脂和瘀血等聚集體內,引起體重增加超過標準體重 20 %以上[ 1 ] , 形成肥胖。
輕度肥胖一般沒有自覺症狀,但隨肥胖程度加重,逐漸表現為虛弱無力,頭昏目眩,
行動不便,動則氣喘心悸,怕熱汗多,腰腿疼痛,甚至引起胸痹心痛、消渴及中風等合併症,嚴重危害健康。
肥胖證候可分實證及虛證。虛證通常表現為肥胖臃腫、顏面或四肢浮腫、身體困重、畏寒肢冷、胸悶胃脹、神疲乏力或自汗氣喘等。實證則通常表現為形盛體肥、多食、消穀善飢、腹脹滿、心煩易怒、頭暈或脹痛、面色暗紅、口乾口苦或便秘。
肥胖的治療原則是根據不同的肥胖原因和症狀辨證論治, 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若屬於虛證,例如脾氣虛、腎陽虛等,要運用補脾益氣或溫補腎氣的方法, 促進水液和食物的代謝平衡,消除產生廢物的根源。
若屬於實證,例如胃熱、痰濁內盛等,則要運用瀉法,消導通便、利水或祛痰等, 袪除體內停聚的水濕、痰濁和多餘膏脂等,以減輕體重。
中醫可運用多種方法治療肥胖。例如使用不同性味和功效的中藥相互配合、通過不同的取穴和施針手法進行針灸、使用不同的推拿手法或運用食療等。
和西醫一樣,中醫亦十分重視通過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預防肥胖。例如飲食有節、五味調和即飲食均衡,適度和持之以恆的身體鍛煉,以及保持心情平和等。
對肥胖者則主要透過以下方法輕身減肥:
- 提倡飲食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含豐富纖維、低糖、低脂和低鹽的食物。忌肥甘醇酒厚味, 暴飲暴食。也可針對性地配合藥膳療法。
- 參加適當的體育鍛煉或體力勞動,並持之以恆。
- 減肥須循序漸進,使體重逐漸減輕,接近正常體重,不宜驟減,以免損傷正氣降低體力。
使用中藥或其他中醫減肥方法減肥的注意事項包括:
- 首先要清楚肥胖的原因和自身的體質。
- 要知道這些方法的功效是否適合自身的狀況,不要聽信一些誇大及渲染的宣稱, 也不要購買來歷不明的成藥和藥品。
- 謹記服藥時遵照中醫的指示,或按照藥品標籤及說明書標示的用量和使用方法服食, 瞭解該藥的成分、功效、適應症、禁忌或毒性/ 副作用。同時應該“ 中病即止”不宜長期濫用,以防矯枉過正。
- 瞭解中成藥與其他藥物的相互影響。在服用中成藥前,若同時服用其他藥物, 必須先諮詢醫護專業人員的意見, 以防不同藥物之間產生相互影響, 導致不良後果。
- 尋求專業意見。如對使用或購買中成藥時有任何疑問,應請教中醫師,切勿妄自購藥及自行配製中成藥使用。
- 留意用藥後的反應。使用中成藥後若產生不良反應或病情持續或轉壞,應盡快求醫。
衞生署中醫藥規管辦公室
參考書目
[1] 周仲瑛主編. 中醫內科學( 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學院規劃教材). 第 1 版.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3 : 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