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中醫藥規管辦公室

針灸的安全應用

針灸主要分為針刺法和灸法。兩者都是通過刺激人體的一定部位(如穴位或經絡),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醫師須注意的規範
中醫師應適當選擇針灸器具及遵循操作規範,以保障市民接受針灸治療的安全。一般中醫師施行針灸前,須先了解病者的病情,然後擬訂針灸的治療方案。現時,臨床上多使用不锈鋼制成的一次性針具,如醫師使用可循環再用的針具,須確保針具經嚴格消毒。於針灸過程中,中醫師須遵照適當消毒程序進行消毒。待留針完畢,中醫師會結合病情和各種補瀉手法決定出針的速度。出針之後,應核對針數,防止遺漏。
由於針灸屬侵入性的治療方法,程序不當可導致細菌和病毒的感染,故衞生署建議施行針灸的醫護專業人員必須留意程序的消毒衞生, 並採取適當的措施以控制感染。有關建議的針灸感染控制指引,可參考衞生防護中心的相關文件。(https://www.chp.gov.hk/files/pdf/proposed_guidelines_on_infection_control_related_to_acupuncture_chi.pdf)
巿民接受針灸治療時的注意事項
針刺法
市民接受針刺治療前,應避免過於飢餓、疲勞、或精神過度緊張,否則不宜立即進行針刺。病人開始接受針刺之前,須依照醫師指示擺好適當的體位,暴露施針的部位。對於身體瘦弱、氣血虛弱的患者,針刺手法不宜過強, 並應盡量選用卧位。常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者,不宜針刺。婦女懷孕 3 個月者,不宜針刺其小腹部的穴位。若懷孕 3 個月以上者,其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針刺。至於三陰交、合谷、昆侖、至陰等一些通經活血的穴位,在懷孕期亦應予禁刺。如婦女行經期間,若非為了調經,亦不應針刺。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以及胸、胁、腰、背等重要器官所居之處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腫大、心臟腫大、肺氣腫等患者更應注意。
灸法
對於空腹、過飽、極度疲勞和對灸法恐懼者,應慎施灸。體弱患者灸治時艾柱不宜過大,刺激量不可過強,以防“暈灸”。面部穴位、乳頭、大血管等處不宜使用直接灸。關節活動部位亦不宜用化膿灸,以免化膿潰破,甚至影響功能活動。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選擇合資格的針灸醫師
市民在接受針灸前應先徵詢醫護專業人員的意見,亦只應接受已受相關訓練的醫護專業人員為其進行針灸。傳統的中醫針灸療法,必須由經過專業訓練的合資格中醫師方可操作。

衞生署中醫藥規管辦公室